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所馆动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25年第四期研究撷英

发布时间:2025-10-17 14:40

编者按:院校于2025年10月10日发布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25年第四期研究撷英》,医学信息研究所成果“基于检索增强生成的生物医学知识大模型框架”入选。以下为本期研究撷英全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面向”,落实“三个第一”要求,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攻关活动,持续取得创新性的科技成果。院校自2023年开始设立“研究撷英”栏目,收集、整理并展示院校“核心基地”及“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以飨读者。

0.jpg 

 

 一、肿瘤医院参与制定《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动计划》(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肝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肿瘤医院曾红梅研究员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代表和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之一,参与制定《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动计划》。这一成果是《柳叶刀》期刊成立200多年以来,针对全球性重大疾病挑战,首次由中国专家学者牵头,携手日本、韩国、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51位著名专家共同制订的一份凝聚国际智慧的重大报告。

研究定量分析了全球肝癌疾病负担现状及趋势,揭示全球肝癌发病率需以2%的速度下降才能逆转其增长趋势,由此提出每年将肝癌新发病例减少2%至5%的政策目标。而全球60%以上的肝癌病例可通过减少病毒性肝炎、酒精摄入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等加以预防。重大报告提出了多项降低全球肝癌负担的策略建议,包括:强化乙肝疫苗接种力度,推行18岁以上人群乙肝病毒全民筛查;优化早诊资源配置,协力弥合东西方国家在肝癌诊疗和临床管理的差异等。研究呼吁公众、医学界及政界对肝癌予以关注,并重点关注病毒感染、糖尿病、肥胖等高危人群。

发表期刊:The Lancet

英文标题: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addressing the glob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rden: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from prevention to treatment

全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1042-6/abstract

作者简介

 12.png

曾红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登记办公室副主任、国际肿瘤登记协会亚洲区代表(2024-2027)、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2024)。长期致力于肿瘤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研究。在Lancet、BMJ、Lancet Public Health、Nature Cancer、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H指数62。任《Science Bulletin》特邀编委和《eClinicalMedicine》专家委员会委员,获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二、放射医学研究所揭示了“线粒体-免疫”轴在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放射性脑损伤是颅脑放射治疗的一个严重并发症,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传统的脑损伤不同,RIBI会引发独特的慢性神经炎症反应,显著加剧神经退行性病变。尽管在理解神经炎症相关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调控RIBI中神经炎症及其相关毒理学效应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且仍缺乏针对RIBI的针对性神经保护策略。

针对这一困境,团队首先明确建立“神经元损伤程度与认知行为障碍表型”的直接关联,为RIBI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深入分子机制层面,突破性揭示辐射诱发神经毒性的核心调控轴——“ROS-线粒体-免疫”轴的作用机制。团队进一步聚焦“机制导向的精准治疗”,设计并构建了新型纳米治疗平台Pep-Cu5.4O@H151。该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多效协同”的精准纳米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平台可同步实现“外源性抗氧化应激+内源性抗炎”的协同治疗效果,显著改善RIBI模型动物的神经功能与认知障碍,展现出极高的临床转化潜力。

21.png

发表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英文标题:Understanding the toxicity induced by radiation-triggered neuroinflammation and the on-demand design of targeted peptide nanodrugs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75-9

作者简介

22.png

樊赛军,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放射损伤防护,救治和康复等基础研究和大健康相关新产品技术开发工作。已在包括Science等在内的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92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9,250余次。在2015-2025年连续11次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2020-2025年连续6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颁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三、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基于猴痘病毒感染小鼠和恒河猴模型开发出靶向猴痘的治疗性抗体(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猴痘疫情严重威胁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曾两度宣布其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病毒包膜粒子表面的A35蛋白是开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理想靶标。尽管有研究表明靶向A35抗体具备保护潜力,但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保护效果有待阐明。该研究利用可识别猴痘病毒A35蛋白人源单克隆抗体(mAb 975和mAb 981)。在猴痘病毒感染的CAST/EiJ小鼠模型中,单独使用任一抗体均能有效降低血浆及多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显著缓解脾脏的病理损伤等。在猴痘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这两株抗体同样具有显著的保护效果,不仅能降低恒河猴血浆、咽拭子、肛拭子和各组织中病毒载量,还可显著抑制皮损出痘等临床症状。此外,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解析了mAb 975及mAb 981抗体分别与A35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抗体识别猴痘病毒A35的结构基础。该研究不仅佐证了猴痘感染模型在猴痘抗体药物筛选中价值,也为下一代猴痘疫苗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1.png

发表期刊:Cell

英文标题:Structurally conserved human anti-A35 antibodies protect mice and macaques from mpox virus infection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8.005

作者简介

32.png

薛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从事艾滋病及突发传染病动物模型、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策略挖掘等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Cell Report Med, Sci Bull, Nat Common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类项目,主编《比较传染病学-病毒性疾病》,获ICLAS-CALAS国际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四、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基于无修饰右手螺旋型DNA基质胶的一体化佐剂显著提升疫苗的抗体应答(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加剧了对更先进疫苗开发和更高效佐剂的需求。清华大学刘万里课题组组织的交叉学科攻关团队开发了一种由五条未修饰的短单链DNA自组装形成的动态DNA超分子基质,能够在不良反应极低的情况下诱导强有力的体液免疫反应,其动态胶体特性可延长DNA和抗原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促进其向淋巴系统的定向转运和呈递。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刘江宁团队建立了新冠肺炎hACE2小鼠感染模型,通过免疫保护实验证实了DNA基质能够促进产生高效的中和抗体,并对SARS-CoV-2感染提供显著保护。该DNA基质可作为一种一体化佐剂平台,为未来疫苗设计开辟了新的前景。

41.png

发表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英文标题:Enantiomer-dependent and modification-free DNA matrix as an adjuvant for subunit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or pneumococcal infections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431-7

作者简介

42.png

刘江宁,研究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人类病原敏感动物及传染病动物模型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专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先后研制土拨鼠肝炎病毒模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新冠肺炎动物模型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完成系列疫苗和药物有效性评价。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Science, Cell host Microbe, Nat Biomed Eng, J Infect Dis, Cell discovery, Ebiomedicine, J Virology, Emerg microbes infect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为年度热点论文(引用排前0.1%)。曾获亚洲实验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2年评为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五、系统医学研究院揭示琥珀酸增强CD8+ T细胞长效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新机制(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琥珀酸在琥珀酸脱氢酶(SDH)突变的肿瘤中高度积累,并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尽管已有争议性研究报道琥珀酸可调节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但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T细胞分化状态仍不明确。该研究揭示,SDHB缺陷型肿瘤中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增加,且对抗PD-L1疗法表现出良好应答。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琥珀酸可促进CD8?T细胞的存活及干性维持能力。机制上,琥珀酸通过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线粒体功能,并诱导组蛋白甲基化景观重塑,导致与T细胞干性相关基因(尤其是Tcf7)表达增加。经琥珀酸扩增的CD8?T细胞在长期存续和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黑色素瘤和胃癌接受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患者中,琥珀酸富集与良好临床结局呈正相关,这印证了琥珀酸积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该研究揭示了琥珀酸具有维持T细胞“干细胞”样特性的新功能,证明补充琥珀酸可增强T细胞免疫疗法的疗效。

51.png

发表期刊:Immunity

英文标题:Succinate preserves CD8+ T cell fitness to augment anti-tumor immunity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5.07.017

作者简介

52.png

张连军,研究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目前重点研究方向:开发实体瘤免疫治疗新策略;CD8+ T细胞命运决定/代谢重编程的机制;肿瘤浸润T细胞功能耗竭新机制;肿瘤微环境的代谢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等。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Immunity, Cell Metabolism, Nature Metabolism, Cell Reports 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肿瘤免疫生物学分会委员。担任Ageing and Cancer Research & Treatment、Translational Oncology编委;Immunity、Cell Metabolism等杂志评审专家。

 

六、基础医学研究所利用生物机械力信号强势扩增干性CAR-T细胞,为实体瘤治疗提供全新策略(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在对抗癌症的战场上,CAR-T细胞疗法虽能有效治疗血液肿瘤,但在实体瘤治疗中常因细胞快速分化耗竭而失效。传统体外扩增的CAR-T细胞难以突破肿瘤组织屏障,且存活时间短,成为该疗法的两大瓶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另辟蹊径,首次利用生物力学信号,成功解偶联了CAR-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程序。他们将CAR-T细胞种植于特制的软纤维蛋白凝胶中,仅需4.5天便“锻造”出大批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CAR-T细胞。这些细胞展现出强大的肿瘤浸润能力和长期生存本领,在多种实体瘤小鼠模型中均能强力抑制肿瘤生长。该研究揭示了生物力学信号通过β2整合素调控YAP-MafG通路,从而激活干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为解决实体瘤CAR-T细胞治疗的两大难题——“进得去、活得长”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有望大幅降低治疗成本,惠及更多患者。

61.png

发表期刊:Immunity

英文标题:Mechanical signaling via β2 integrin decouples 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or generating stem cell-like CAR T cells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5.07.018

作者简介

62.png

黄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院)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秘书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等。主要围绕肿瘤免疫、免疫细胞的代谢、生物机械力信号、肿瘤休眠、肿瘤囊泡等前沿交叉研究。以通信作者在Science、Sci Transl Med (2篇)、Sci Immunol、Immunity、Cancer Cell、Mol Cell、Nat Mater、Nat Immunol(4篇)、Nat Cell Biol(4篇)、Nat Biomed Eng(2篇)等杂志上发表论文90多篇。

 

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开发天然来源生物材料促进血管生成与创面修复(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创面修复受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重因素影响,现有治疗难以同时兼顾氧化损伤与免疫调控。研究提出通过生物材料实现“抗氧化+免疫调控”双重机制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的设想。为此,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天然来源的多功能材料KG-XDgel,将没食子酸和多巴胺的抗氧化特性与多糖基质的免疫调控功能相结合,形成兼具结构稳定性、组织黏附性和自愈性能的平台。研究表明,该材料能够高效清除活性氧,缓解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损伤;同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下调TNF-α、IL-6等促炎因子,提升IL-10、TGF-β等修复因子,从而改善炎症环境并显著加速了创面的愈合进程,在血管生成和基质重塑方面展现出突出优势。该天然水凝胶无需外源因子,一步整合抗氧化防御与先天免疫重编程,显示了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为难愈性伤口提供了一种无药物、低风险、具临床转化前景的创新方案。

71.png

发表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

英文标题:Natural-origin bioadhesive hydrogel with dual antioxidative and immunoregulatory properties for enhanced angiogenesis and wound healing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2199X25003160

作者简介

72.png

杨菁,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药剂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天津市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首席。专注血管再生与修复领域,研究范围涵盖动脉粥样硬化逆转、血管生成、心肌修复等多个方面。出版Springer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八、医学信息研究所提出了基于检索增强生成的生物医学知识大模型框架(研究论文)

成果简介

该研究面向医学文献剧增与医教研场景对“可追溯、可验证”知识的迫切需求,聚焦“如何可靠利用大模型处理生物医学知识”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检索增强生成的生物医学知识大模型ERQA。框架以语义向量检索为主干,搭建段落级索引与排序的高效检索路径,结合文献元数据约束实现高精度召回。采用领域增量预训练与多任务微调,使模型具备意图感知、问题重构、检索增强交互的协同能力,显式呈现来源,降低幻觉与偏差。多数据集评估显示,该框架在检索质量、内容可读性与一致性方面取得显著提升。该研究形成可复制的工程范式与实践路径,可有效支撑临床决策支持、科研查新与医学教育等场景,提升证据获取的效率、透明度与科学性,具备规模化应用与推广价值。

81.png

发表期刊:Engineering

英文标题:Toward a Large Language Model-Driven Medical Knowledge Retrieval and QA System: Framework Design and Evaluation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809925001080

作者简介

82.png

刘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智能医学知识工程与决策实验室主任。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合作中心主任,《中国医药导报》主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主持研发医学知识大模型AiMed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执笔多部政府咨询报告。

 

九、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开发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推荐、比较分析方法及数据库系统(美国专利US 12 387.850 B1)

成果简介

 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复杂,动物模型是研究其发病机制与药物筛选的关键工具。然而,该领域存在模型数据分散、表型标准不一、缺乏跨物种比较工具以及模型选择依赖经验等核心科学问题,严重制约了转化医学研究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设计并构建了一个面向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数据库。通过系统收集与整合全球已发表的动物模型文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模型构建方法、物种品系、表型数据(行为学、生理生化、病理影像等)及模型应用等结构化信息,建立了标准化、高质量的动物模型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研发了智能模型推荐系统,可根据用户指定的疾病类型、研究目的自动推荐最适用模型;同时开发了跨物种表型比较分析功能,实现对不同模型表型指标的可视化对比与统计学分析。

研究首次实现了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数据的系统集成、智能推荐与多维度比较分析,为研究人员优化实验设计、缩短研发周期提供了高效的数据驱动决策工具,对推动神经疾病机制研究、提升药物临床前评价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价值。相关核心技术已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US 12,387,850 B1)。

91.png

作者简介

92.png

孔琪,研究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生物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课题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兼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实验动物大数据、标准化和学科体系建设,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卫生行业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课题研究,组织开发12个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大数据平台或数据库,发表科技文章6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编23部教材或专著;主编或参编国家标准12项,团体标准20项。

 

 

文字:陈柯羽 杨涛莲

编辑:沈青茁

核校:张倩

审核:高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