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于 2006年11月24-27日在湖北宜昌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与会代表来自全国23个省、市,共150多名。大会共收到交流论文167篇,有12位专家作了学术专题讲座,16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会议内容主要包括生殖健康、人工流产、女性节育和男性节育等方面。
一、生殖健康
这次会议上,有81篇论文涉及生殖健康问题。其中,北京协和医院的范光升教授作了题为“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专题讲座,介绍了该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病因和治疗方法,期望引起各位代表的重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左文莉教授系统讲解了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病因、症状和诊治方法,使与会者对这种特殊妊娠增加了警惕性;北京协和医院的金力教授以“高危HPV感染与宫颈上皮肉瘤变的诊治进展”为题,介绍了宫颈癌的发病率、病因学研究进展,以及HPV感染与宫颈上皮肉瘤变的筛查与检测方案,并强调HPV感染及检测是筛查和预防宫颈癌的关键问题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胡玉泉教授作了题为“妊娠期哺乳期用药”的专题讲座,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不良影响角度,强调了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的安全性。
此外,部分代表就出生缺陷、不孕症、青春期或更年期生殖健康情况的调查及特点分析等进行了大会发言。其中,预防出生缺陷工作中知情同意的基本伦理问题,引起了代表广泛关注;北京地区青少年生殖健康情况调查的结果,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目前的计划生育工作应该与生殖健康紧密结合,应当重视人们的生殖健康状况,提供更加全面的计划生育服务。
二、人工流产
会议共收到24篇人工流产方面的论文。会议上交流了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流产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流产失败原因的分析,还对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方法进行了比较。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雷贞武教授介绍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药物流产出血副反应的治疗情况。关于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说明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作用。这些内容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女性节育
本次会议在女性节育方面的内容以避孕药具的安全性研究居多,其中宫内节育器论文20篇,女性绝育5篇,避孕药3篇。与会专家分别就“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报告治疗”、“紧急避孕药物市场后安全性监测研究”和“流产后避孕”进行了专题讲座,介绍了各种宫内节育器的不良反应和事件,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方法;紧急避孕药安全性方面的调查研究和结果,对于我国紧急避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提出了我国推广流产后避孕的优势、挑战与对策;“皮下埋植不良反应治疗与预防”的专题讲座,对临床医生掌握皮埋避孕方法具有很好的启示。
会议上代表们交流了避孕药具的使用情况、避孕效果和不良反应。输卵管绝育部位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证明复通与绝育的时间和受术者的年龄无关,而与复通术中切除病变结扎处输卵管密切相关;腹腔镜电凝术对卵巢功能远期影响的研究表明,电凝术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腹腔镜下处理输卵管银夹绝育术后“银夹移位”的研究对银夹移位的原因、影响、镜下手术注意事项、镜下取夹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四、男性节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熊承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男性不育症的治疗进展”和“男性避孕方法的进展”的专题讲座,向代表介绍了男性节育方面的进展情况,扩宽了代表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本次会议中,只有男性节育方面的专题讲座,而没有交流论文,今后应大力宣传男性在计划生育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鼓励其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同时要加强男性避孕方法的研究。
五、其他
本次会议还介绍了宫内节育器和药物流产的基础性研究、管理和微创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论文,包括洁泽一号抗生殖道常见病原微生物药效的实验研究,米非司酮对孕早期绒毛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微创技术在计划生育中的应用,以及辅助生育中的多胎减胎术等。
总之,本次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内容丰富,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新思路、新技术、新进展的推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统观此次学术会议,可以看出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已从过去的单纯技术服务逐步走向全面的社区生殖健康服务,这也是今后生殖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